首页 > 优秀教师展
2023-2024年度东北师范大学炜然奖教金 鞠焕文

2023-2024年度东北师范大学炜然奖教金  鞠焕文




   鞠焕文,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教学工作9年。


教学理念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教学理念解读

   

学生要先有感性认识和积累,有所疑问,有所困惑,郁郁不得其解,这时的问题才是真问题,这时再给学生解惑,学生才会获得最大的学习快乐和收获。学生要善于质疑,同时要有自信。广读书,厚积累,深思考,最终要有发现和创新。



朴学笃行,励志育人

——记东北师范大学文学学院鞠焕文教师


        

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一个有热情但愚钝的人,或许是有些愚钝而且固执吧。但这难道不是一位学人或多或少都有的一点文人气节吗?执着于真理,满腔情怀,愤世嫉俗,为民请命,作为一位大学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是一个纯粹的学者、纯粹的教师应该有的品质。

他热好教学工作,无论是在本校还是去往遥远的地方支教。2018年2月,他积极响应国家和学校的号召,主动申请去西藏拉萨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去支教。2月28日抵达拉萨,3月4日便已进入了课堂,如期实施教学活动,承担了该校“教师口语”“普通话训练教程”和“现代汉语”3门课的课程授课任务,每周都有14节课要上。要知道,在青藏高原都是有“高原反应”的,乍到之人往往连走路走快了都喘不动气的,回来后他说,他看到那一双双纯净而渴望知识的眼睛,一股力量就涌上了心头,支持着他完成所有的授课任务。如果不是热爱,哪来的坚韧在这艰苦的环节中完成如此繁重的授课任务?

他始终将本科教学看得很重,将之作为自己工作的一个重心。他认为教书的目的是为了育人,所以要关注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能力的形成,但他更注重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真善美品质的养成。所以,在课堂上时常可以听到他对人生的感悟,听到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和品质的赞扬,他很自然地将思政工作融入到课堂上去。他觉得,人随着岁数的增长应该更加地懂规矩,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更应该懂得谦虚,这是他在看到了一些上岁数的人变得越来越刻薄冷漠后的一种反思和感慨。在课堂上,他讲道:“一个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应该变得更有爱心,有岁月沉淀下来的从容与正义、温文而尔雅。”他关注的是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关注的是学生未来的样子。所以,即便是毕业很多年的学生,很多都跟他保持着联系。每当学生有什么压力了,他都愿意作学生的倾听者和疏导者,帮助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继续成长。有学生在讲课过程中遇到难题了,也愿意微信他,向他寻求帮助。他总是先问学生他们自己的意见是什么,证据是什么,逻辑是什么,让学生先去思考,找证据,找方法去解决,而不是上来就告诉学生结果。因为,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认同教师应该作钟,不敲不鸣,鸣则振聋发聩的教学意见,《礼记·学记》有曰:“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呜,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看来这是古今一致的教育规律。坚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反思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同时,他还强调做人的重要性,自己一直在践行并教导学生成为一位正直的人,一个纯粹的人。

个人经历

    

本科、硕士、博士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师从张世超教授;2018年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史博士后出站;援过藏;做过研究生辅导员,现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文学院副院长。


教学基本情况

   
                                                                                                                                     

主要讲授《口语传播》《普通话语音基础》《名主持人解读》等课程。开设校内通选课《普通话语言与艺术表达》、《公共口语表达》。

教学科研成果

   
             

承担省级社科项目、省级产学协同育人项目一项,参与省级、校级教改项目各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播音史研究”核心项目组成员。出版学术专著一部、参编案例库教程四部。参加学术会议数十场,在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曾获奖励

 
                 

1. 2008年东北师范大学优秀教师教学新星奖。

2. 2022年获第四届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优胜奖。

3. 2021被我院评为第四届“东狮奖”实践之星优秀指导教师。

4. 2022年指导学生参加“齐越节”获奖,获“优秀指导教师奖”。

5. 连续两年获得《金流量》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发布单位:     发布时间:2024-11-13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