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年度宝钢优秀教师奖 李晓雪
李晓雪,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教学工作20年。
教学理念
兴趣驱动、问学思源
教学理念解读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驱动”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古人云:“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问学思源”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于所学知识不断进行质疑、批判和反思,培养学生去伪存真、追溯科学本源、从而具备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甘为深耕者,乐为引路人
——记东北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教授 李晓雪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李晓雪老师自博士毕业留校工作以来,已经在教学岗位上走过了20个春夏秋冬。20年来,她对教育事业饱含深情,深爱着自己的学生。在“创造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她一直坚持“兴趣驱动、问学思源”的教学理念,坚持“不仅为学生解惑、更要引学生善问”的教育观点,深耕于教学的这片沃土。
问题是驱动兴趣产生的最好原动力。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李晓雪老师在20年的分子生物学教学过程中一直坚持“基于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改革”。每节分子生物学的课堂上,李晓雪老师首先在讲授每个知识点之前精心设置了提问。例如:讲授“DNA半保留复制”知识前,首先提问“DNA两条母链在复制产生的子代DNA分子中有几种可能的存在形式?”。而在讲授知识过程中,再通过不断引导学生质疑已有知识,引发学生思考。例如:在学生已知“DNA复制需要RNA引物”的情况下,提问学生“为什么DNA复制以RNA、而不是DNA作为引物?”。近年来,随着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李晓雪老师带领团队自建了分子生物学慕课,并利用慕课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改革更加增强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有效性,深受学生喜爱。虽然线上线下一串串的“为什么”往往让学生感觉措手不及,并发出“我怎么没想到?”的感慨。而从“没想到”到“能想到”,学生正是在一串串问题的引导下,学会了如何提问,如何自主寻找问题的答案。
为了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李晓雪老师在留学归国后,以自己的秀丽线虫相关科研成果为基础,对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这门课程进行了“基于开放性和个性化项目的教学改革”。该项改革改变了原有由老师设计实验内容、讲解实验原理和步骤的方式,而是由学生通过小组研讨自主设计其研究的目的基因和实验项目,并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及开展研究。这种教学改革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保障学生的自主科研探究质量,李晓雪老师及其教学团队不仅增加了实验室开放时间,而且保证教师实时指导,由此也大大增加了教学工作量。实验结果没有达到预期,同学们会很沮丧;但经过多次优化,实验成功了,同学们抱着李老师欢呼雀跃。李晓雪老师不仅仅是指导同学们完成这门实验课,而是在陪着同学们学习如何不惧困难、如何持之以恒、如何在科研的道路上逐渐成长。
李晓雪老师不仅是一名专任教师,作为学院的教学副院长也肩负着学院的本科教学管理和专业建设发展的重任,在其担任教学副院长近七年的时间里,她深入规划专业发展,积极动员全院师生,组织并带领学院的生物科学(师范类)专业通过了教育部师范类专业第三级认证,为全国首批通过第三级认证的理科专业、也是全国首个通过第三级认证的生物科学专业。学院两个专业(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全部获评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学院教师的教学热情大大提高,多位教师获得各类本科教学工作奖励和各项成果。2023年8月,李晓雪老师作为中组部第十一批援疆干部,赴新疆师范大学担任教务处处长(援疆)、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主任,为新疆的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李晓雪老师的辛苦付出,更见证了她对学生的深爱之情。她甘为教育事业的深耕者,将“为人师表、勤奋创新”的校训根植于学生的心灵深处;她乐为学生的引路人,引领学生走上“寻本求真、服务国家”的未来之路。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远大理想抱负和创新潜力的毕业生永远是李晓雪老师孜孜以求、并为之奋斗的人生目标。
个人经历
2000-2003年,于东北师范大学遗传与细胞研究所获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2003年至今,一直在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从事教学及科研工作,并于2019年受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2010年,曾于瑞士苏黎世大学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做访问学者;2017年至今,担任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学副院长;2023年至今,于新疆师范大学教务处挂职教务处处长(援疆)、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主任。
教学基本情况
教学科研成果
曾获奖励
1. 获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三等奖,2023年,第一位
2. 获东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20年,第一位
3.获东北师范大学教学优秀奖,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