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理念
秉承杜威的“做中学”的理念,将“创造的教育”落实到英语教育中。
教学理念解读
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掌握知识,挖掘创新潜力,
关注中西文化差异,提升人文素养,拓展国际视野,培养家国情怀!
牢记使命 踏实前行
——记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刘宏刚
2012年那个流火的7月,从北京大学拿到博士学位的他,背着行囊,只身一人来到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面对“斯文在兹”的古训,牢记“让学生接受更好的外语教育”的责任,他开始了又一段高校教师之旅。七年间,晨曦暮霭见证了他与学生研讨的身影,夜晚的灯光下有他伏案备课、查阅文献、努力工作的画面。科研——教学,看似枯燥的循环往复,在他眼里乐此不疲,因为他常说“做老师就是良心活,要用心把知识带给学生,而知识的传授也需要有一定的方法,科研能给老师插上方法的翅膀,要让科研和教学积极互动!”
刘老师喜欢琢磨教学中的事,他说“教学得多想,得多用科研的脑袋多琢磨,得多观察学生和教学过程,这样才能找到创造教育的灵感,才能让创造教育在教学的音节上有活力地跳动!”为了解决“外语教育研究方法”课程出现的班型大、课时有限等难题,他创设了“两线三微四模块”的教学模式,将网络线上教学与线下的课堂传统教学相结合,通过创设微课堂,学生完成微项目,讲授微课程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文学、语言学、外语教育和翻译四个外语学科的主要领域的研究方法,培养他们的科研意识,提升了他们的科研能力。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是创造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刘老师通过讲座、辅导等多种形式,教会学生如何在教育见习和实习中选题,并启发实习生开展以 “我的大学”等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尝试将文理科学生磨课环节打通,通过“赛课”的形式,让学生们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增加实习生优秀课件、优秀教案评比活动,使学生的反思能力、动手能力得到了提升。
“科研是高校教师发展的重要一环,但科研不是跟风,要能在一个领域扎下去。”这是刘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他也是在科研上这样做的。英语学习动机研究开展了60多年,也被很多应用语言学界的研究者视为“已经研究的差不多了,没有什么再研究的空间”的“热门”课题。刘老师基于他从教过程中的观察,发现学生由于来自不同家庭,他们的学习动机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性也可能直接影响学生的外语学习。针对这个现象,他在国内学界,较早开展了英语学习动机的社会阶层差异研究,为学习动机研究的纵深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也为促进外语教育公平发展提出了参考性建议。此外他还深入系统地开展了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减退的实证研究,从社会、课堂、教师、学习者四个方面探究减退的原因,其中社会因素是此前相关研究较少关注的方面,他的研究为动机减退研究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也为提升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做了有益探索。刘老师注重将科研上的成果、科研过程中获取的先进理念,如项目教学、赋权增能课堂的建设等运用到教学中,因为他觉得“教学的大树需要科研来滋养”。
踏踏实实地用心教课,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用一种使命感投入每天的工作,刘宏刚老师在的教学之旅就在这样的信念中继续,在耕耘中收获着自己的每一天。
个人经历
201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语系,获得博士学位。
共指导教育实习6次,连续获得吉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指导教师称号,并指导学生获得全国外语辩论大赛一等奖。
教学基本情况
主要讲授《英语专业阅读》《外语教育研究方法》《外语测试理论与评价》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