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教学优秀奖——鲍永利
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教学工作24年。
教学理念
通过HPS教学模式践行“创造的教育”理念。
教学理念解读
将科学史、科学哲学史、科学社会学等多种维度的知识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通过生物学相关课程的学习,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情感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潜心付出,静待花开
——记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鲍永利
“教育是百年大计,我们尚需砥砺前行”这是鲍永利老师在一次教学工作总结会上的结束语,这句话既包含了她对教育的理解,也体现了她对现有教育现状的深入思考。韩愈在《师说》中谈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传道为首,其次授业,再次解惑,而目前高校教育多仅关注于“解惑”,而忽视了教育的传道及授业职能,对此,鲍永利老师曾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从自身做起,身体力行,尽量在自己的课堂上体现教育的本真,这对于以培养基础教育工作者为主的师范大学尤为重要。
“为人师者,必先正其身,方能教书育人”这是鲍永利老师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她常说:“教学是个良心活儿”,虽然教师在教学中的付出很多时候无法通过量化的指标得以体现,但是却会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到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中。正是基于这份对教育的深刻理解,鲍永利老师在24年的教学生涯中,
始终恪守自己的职业道德,不计较个人得失,把对学生的爱、对事业的执着,倾注到工作的每个细节中,面对浮躁和诱惑,在喧嚣中独守一片平淡,在繁华中坚持一份简单,用慈母般的爱心去帮助学生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在教育理念上,鲍永利老师多年来一直秉承我校“创造的教育”和国际上倡导的“HPS”教育理念,在大类平台课“生命科学导论”的教学中,将科学史、科学哲学史、科学社会学等多种维度的知识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通过生物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在HPS教育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最终通过HPS教育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情感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例如在讲授“基因与基因工程”一章的“基因工程”时,从“理论上的三大发现”和“技术上的四大发明”入手,探讨了通过科学实验去发现“基因是遗传物质”、“生物遗传的分子机制”和“中心法则”的过程,以及如何透过一些现象去分析问题的本质、如何把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技术进行融合去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最后讲到基因工程为我们的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变化,以及它对整个自然界带来的潜在影响。旨在通过该课程的讲授,开阔同学们的视野,引起同学们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并在掌握了基本知识之后,启发同学们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
生命科学是一个飞速发展的学科,教材上的知识往往明显滞后于学科的发展,为了使同学们及时了解最前沿的科学知识,每一年鲍永利老师都会把自己的课件进行更新,并以生动有趣的讲解方式将每一个知识点传递给同学们。她主讲的“免疫学”是一门建立在抽象思维基础上的学科,这对于授课的教师和听课的学生都极具挑战性。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知识,她以“一个病毒在人体内的生命之旅”为主线,将免疫学知识融入其中,并结合生活及科研中的实例将十分抽象的免疫学理论以形象的比喻由浅入深地展现给同学们,并通过“免疫调节”等内容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树立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理念,使自己健康成长。
多年来,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和对学生一生负责的责任感,促使鲍永利老师甘愿成为年轻人成长的阶梯、知识的摆渡人,“潜心付出,静待花开”。
经历简介
1991年于白求恩医科大学获得学士学位;
1994年于白求恩医科大学获得医学硕士学位;
2002年和2005 年分别于吉林大学和日本德岛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2002年调入东北师范大学生科院工作至今。
教学基本情况
主讲本科生的“免疫学”、“生物技术专业实践”和“生命科学导论”课程;
主讲研究生的“生物技术”、“人体免疫与健康”课程。
曾获奖励
2013年被评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2016-2017年度优秀编委奖。
2017年被评为“实践育人标兵”;
2017年获得《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