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年度东北师范大学优秀教师奖教学新星奖 刘一
刘一,心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认知神经科学方向的教学与科研8年。
教学理念
教育应使人“会思考、有观点、敢表达、重实践”。
教学理念解读
教育应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批判性,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形成自己的观点,从而在新知识面前具有强大的学习能力,在面对错误观点时保持清醒的判断力,避免人云亦云。同时教育应使学生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在面对质疑时勇于坚持自我,并不断在实践中完善自我。
精做学生心中的航船与灯塔
知识的传播者
讲授一门课,即是为学生开启一扇门。在这扇门后,有新奇和未知,教师的角色应是一艘航船,带领学生遨游探索。在心理学专业课《认知神经科学》的课堂上,刘一老师始终努力带领学生们乘风破浪驶向领域最前沿。这门课是心理学的新兴领域,不仅难度大而且研究进展更新极快。为了能让学生紧跟学科前沿,每一节课前刘一老师均大量查阅最新的研究,捕捉前沿动态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因为她希望自己能够给学生的知识足够“新”。例如在社会认知神经科学专题中补充了脑网络的计算方法,在运动的神经表征专题中加入了脑机接口的新进展,而这些都是传统教材还未来得及更新的内容。另外,她始终相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思考能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于是在课堂教学中,她以启迪思维为目标,例如鼓励学生思考文献研究的不足之处培养批判性思维。她希望这门课所提供的新的知识、思想和视角能够融入生活,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受益。多名听过刘一老师课的同学对认知神经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累了丰厚的知识技能以及思维方式,本科毕业之后选择了认知神经科学方向继续攻读研究生。
科研的领路人
刘一老师认为,通过科学研究探索未知是一种极具魅力的生活方式。她希望自己不止是为学生打开一扇门,而是提供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作为本科生科研小组的指导教师,刘一老师呵护学生的科研兴趣,鼓励学生提出在生活中寻找有趣的心理学问题,并在文献阅读中论证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些训练使本科生得到了很好的科研启蒙。刘一老师的本科生科研小组人数逐年增加,从最初的一年4人,到后来最多一年有17名同学选择刘一老师作为科研导师,体现了本科生对刘一老师的认可。除了科研思维和技能的指导,刘一老师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踏实,不急功近利。这种科学精神也深深影响着跟她做科研的同学们。学生毕业时曾这样说:“我有时候会想,如果没有遇到刘一老师,我可能不会去做科研。”,“热切希望能靠近刘一老师的优秀,一点点,一点点。”,“刘一老师对我的影响真的特别特别大,像是科研人生的印刻”。刘一老师在学生心里是一座灯塔,引领他们在科研道路上勇敢前行。
个人经历
刘一于201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到深圳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8年到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任副教授,主要从事社会认知神经科学方向的教学与科研。
教学基本情况
教学科研成果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发表多篇高水平SCI/SSCI论文。